【數位時代】 盧松青 接班鴻海呼聲高
•數位時代 2007/03/05
被視為接班梯隊第一號人物的盧松青,並不只是因為郭台銘請他代表向員工賀年, 及每年尾牙坐在郭董的右邊而已,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反應快及邏輯數字能力極強, 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協助郭台銘做出完美的決策。也是未來營運長第一人選。
-----------------------------------------------------------------------------------------------------------------------------
【撰文卅張殿文】
打開鴻海集團連接器事業群總經理盧松青的公事包,裡面出乎意外的簡單和整潔,只有一部十二吋的筆記型電腦、一包口香糖、還有兩本「數獨」的本子,沒有任何多餘的紙張。
「我都是從數獨後面頁數最難的,往前面的頁數做喲!」盧松青自信地說,每次一有空閒他就拿出「數獨」來做。「數獨」是一種數字配對的遊戲,以激發腦力為主,可能鮮少有緊張忙碌的科技界人士會拿這種絞盡腦汁的遊戲來「消遣」,但它卻是盧松青在負責鴻海集團核心事業之餘,平衡生活的主要休閒活動。
不參加對外社交、應酬,甚至不去打球,這是鴻海主要幹部的一大特色。也難怪在二○○六年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宣布總統大選年(二○○八年)交棒,並同時宣布九大(併入普立爾之後才成為十大事業群)事業群主管為「接班梯隊」的布局時,外界卻連「接班梯隊」一個也不認識,只有少數老記者接觸過前一任發言人戴正吳而已。
這群鴻海內部掌管「十大事業群」的準接班人,仔細分析,有加入二十年的老臣,有新加入五年的專業經理人,有的是日系背景,有的是美國名校,有的負責成熟產品,有的負責新開發技術的應用。 外資分析師就指出,這是一份兼顧「各方勢力」的名單。也說明郭台銘在接班考量上絕不會因為大舉起用皇親國戚,造成人才無法留任及派系鬥爭,使得一人公司或家族企業的競爭力迅速流失。
在集團中身價僅次郭台銘
但是正因為集團事業體龐大,更需要有人做最後的調度和仲裁,這也是所謂「接班人」的挑戰。要符合這個資格,管轄領域、資歷、能力、戰功缺一不可,如果以營收來看,目前最大的事業群負責人是負責個人電腦的簡宜彬,及負責手機的戴豐樹;如果以未來成長的爆發力而言,負責蘋果(Apple)的蔣浩良和日本遊戲機的戴正吳都是一方之霸;盧松青負責的連接器事業群雖不是營收最大的單位,卻是幫助鴻海能夠轉型「高科技」的關鍵。
二○○二年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準備推出次世代高速處理器,其中零組件之一的連接器由全球連接器大廠Tyco和鴻海兩家供應,鴻海不但完全符合品質要求,還比同業準時出貨,協助英特爾以奈米為製程的產品一舉擴大市場的占有率。
同時鴻海也因此奠定了高科技產品上的戰略位置和技術方向,盧松青提早布局及深耕奈米技術功不可沒。
在鴻準成立之前,連接器事業群也是鴻海毛利率最高的事業群。連接器事業群另一位共同負責人是游象富,他是鴻海財務長黃秋蓮的丈夫,由於夫婦兩人都在鴻海,也限制了游象富再上一層樓的機會。而在二○○七年《壹週刊》的「台灣五十富豪排名」之中,盧松青的身價已是鴻海集團中僅次於郭台銘的富豪。
郭台銘倚重盧松青,並不只是從請他代表郭台銘向員工賀年,及每年尾牙坐在他的右邊而已,最重要的還是盧松青的反應快速及邏輯數字能力極強,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協助郭台銘做出完美的決策。一名接觸過他的業界人士指出:「他對技術發展的趨勢很敏感,而且判斷力很強!」
稱鴻海太大,沒人接得下
已被視為接班梯隊第一號人物的盧松青,他的父親也是早期碧悠電子創辦人之一。在盧松青印象之中父親從早到晚忙進忙出,而他的父親在他就讀師大附中高二那一年,就送他和雙胞胎念建中的弟弟盧柏青到美國念書,這也是他獨立生活的開始,加油站、圖書館的工作他都做過。
一直到研究所畢業才回到台灣,但是盧松青並沒有回到自己父親參與創立,股價當時一百多元的碧優電子,反而加入了鴻海,盧松青希望自己加入後能幫助鴻海做出一流的連接器,而不只是製造代工,「董事長的企圖心吸引了我。」
在盧松青眼中,郭台銘不但「不兇」,而且是謹守「情理法」的領導人,真的沒辦法才會向員工開刀。
盧松青一九九○年加入鴻海,那一年鴻海以四十一元上市,一路成長完全沒有喘息的空間,「一路走來,我在鴻海學到最多的,就是看見事物背後更深的本質。」盧松青說。 至於鴻海的接班人問題,盧松青並沒有迴避,但他表示:「鴻海真的太大了,沒有人接得起來!」主要是傳承很難,因為前人走過的路,後人無法體會;而後人的一些想法,前人不一定認同,盧松青認為,未來的鴻海,一定是走向集體領導。
如同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公開宣布接班人條件時,特別強調品德、責任心以及工作意願,描繪的正是專業之外的能力,而這也是「集體領導」能否成功的關鍵。 對盧松青來說,就像選「數獨」最難的層級來玩,以集體領導來挑戰持續三○%的不可能任務,盧松青已經開始扮演他的另一種角色。
【《數位時代雙週》第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