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電影中的甲烷冰將大難臨頭於現實世界嗎...[附圖](未完)
文/
2009-3-13 10:29
心得
我一向很討厭災難電影 因為我希望心想事成
想好的就得到好的....
但是看到明天過後 第11小時及吞噬地球這幾部電影後
我不禁想到現今世界各地發生的災難 ..似乎越來越嚴重 越來越反常 越來越多...
跟這些電影所講的幾乎一樣
所以我開始研究這些無法理解的災難現象...
希望你跟我一樣獲益良多
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希望大家馬上阻止甲烷繼續釋放
點看以下這篇文章
會更清楚知道該怎麼做
飼養牛隻或駕駛汽車,溫室氣體的排放誰最多?[附圖]
甲烷冰與全球暖化 轉貼自www.realclimate.org
2005 年 12 月 12 日
收錄於: Arctic and Antarctic Greenhouse gases Climate Science— david @ 12:52 PM
大量的甲烷 (CH 4 ) 在地球表面凍結成冰狀稱為甲烷冰,即甲烷水合物 (methane hydrate) 。該水合物幾乎可與任何氣體化合,由水分子形成籠形 (cage) 結構,將氣體團團圍住, ( 「氣水包合物 ( clathrate ) 」一詞通常是描述含有氣體的固體,被籠形結構所包圍,若該結構主要由水分子構成,即稱之為水合物 ( hydrate )) 火星上有二氧化碳,而地球充滿甲烷水合物,而多數都沉積在海床底下,但有些就成為永凍層。
甲烷冰看起來似乎是很不穩定的物質,如果天氣過於暖化,就會溶解並浮在水面上。甲烷是一種強烈的溫室氣體,它可以降解成二氧化碳,變成另一種溫室氣體,累積在大氣中,就像燃燒石化燃料產生二氧化碳一樣。而且其囤積量不容小覤,可能遠比傳統燃料生成量為多,可以想見,氣候變化會影響此類二氧化碳的囤積量,但我們對災難電影中甲烷冰的潛在危險性,了解有多少呢?
海洋水合物 -- 大部份的甲烷水合物沉澱在海裡,因此被稱為地層囤積。有機碳是來自上百萬年前的浮游生物殘骸,在數百公尺深的海床底下,細菌從死去的浮游生物製造出甲烷。假如甲烷的產生速度夠快,有一些即被凍結成甲烷冰。有數十億噸的甲烷,便以這種形式囤積在海裡﹝資料來源: Buffett and Archer, 2004; Milkov, 2004 ﹞為對照起見,碳生成量最大的傳統燃媒,其標準產碳量僅約 5000G 噸﹝資料來源 : Rogner, 1997 ﹞
有時甲烷在地底會移動並聚集在某些地方,形成所謂的結構性水合物囤積。譬如墨西哥灣,基本上是個有漏洞的油田﹝資料來源 : MacDonald et al., 2005 ﹞。 氣體的游移與聚集,意味著濃縮度會提高,甚至會高到形成塊狀礦床的程度,變成純塊狀的水合物。第二個後果是該些水合物,可以在離海底較近的地方、甚至在海床底下被找到。
氣候過於暖化會使水合物溶解。在海平面 500 公尺以下 ( 在北極為 200 公尺 ) 的海水算夠冷,在海床底下,溫度會隨深度增加而遞增,沿地溫梯度增加。若在某一深度的地底,因為太過暖化,而水合物未能埋在比原來更深的地底,就會溶解。在一個穩定的水合物區域下方,通常有一層氣泡層。氣泡所反射聲波震動訊號,可以在全球的地震勘測清楚取得﹝資料來源 : Buffett, 2000 ﹞氣泡層的丘陵與山谷,和海床的丘陵與山谷幾乎平行,所以這一層被稱為 海底仿擬反射 層 ( BSR ) 。
圖貼不上來 請到此觀看http://www.suprememastertelevision.com/tw/bbs/board.php?bo_table=sos_tw&wr_id=11&goto_url=&sca=sos_1&url=&
現在讓我們為 沉積柱 上方的水加溫。最後得到的地熱新溫度曲線圖,其斜率幾乎與之前的一致。水合物穩定區將因 沉積層 溫度的升高而變得更薄。
值得密切注意的是,它是從底部變薄,而不是由頂端表面變薄。水合物的原穩定區基地部分,出現自發性的溶解。
假如穩定區仍然存在,則其在沉積柱內的範圍,也要比在最新釋放出的甲烷氣泡中為淺,才能形成冷阱, 以防止甲烷氣體散失。然而在地震研究上常發現 ” 無反射區 ( wipeout zones )” ,這是海底仿擬反射的死角,且在海底仿擬反射之外的沉積層,其所有層狀結構都呈平滑狀。該些區域被認為是氣體已突破沉積結構,散發到海水裡﹝資料來源: Wood et al., 2002 ﹞有一理論主張流體往上移動時會增溫,導致甲烷在正常穩定區無法結冰。地球海洋內的沉積表面已經有破洞,稱為坑洞﹝資料來源: Hill et al., 2004 ﹞,說明了這些爆出的氣體為什麼看起來像來自表面。
另外還有發生崩移的可能性,當水合物溶解產生氣泡時,體積會增大。這種說法是認為氣泡能使結晶彼此脫落,導致沉積柱 ( 層 ) 不穩定。眾所皆知最大的海底崩移為 Storegga( 挪威語:巨大的邊緣 ) ,就在挪威附近沿海﹝ 資料來源: Bryn et al., 2005; Mienert et al., 2005 ﹞這個 崩移效應挖鑿出約 250 公尺 高、超過數百公里寬的沉積層,幾乎跨越挪威到格陵蘭島之間的一半距離。挪威邊境大概每 10 萬年, 會發生與冰河週期同步的類似地層滑動。﹝ 資料來源 : Solheim et al., 2005 ﹞
最近一次是出現在穩定區因水溫增高而變薄的 2-3 千年之後﹝ 資料來源 : Mienert et al., 2005 ﹞,即約在 8150 年前。地層滑動由水底數百公尺深的地方開始,剛好在陸坡邊緣, Mienert 由此計算出水合物穩定帶 (HSZ) 的最大變化。 Storegga 崩移區包含的甲烷氣水包合物囤積量,根據地震 BSR 分析的結果,與 200-300 公尺 HSZ 的基地所在相符合,並且坑洞也指出氣體自沉積處爆出的現象。
但是,也有其他對 Storegga 抱持 振振有詞 的假設,認為它跟水合物一點關係也沒有。該冰河沉積棚係 芬諾斯堪迪亞 ( Fennoscandian) 冰床的迅速囤積結果,﹝ 資料來源: Bryn et al., 2005 ﹞ 快速沉積活動對裝載於沉積柱內的孔隙水, 比因為沉積增加而排除的 孔隙水 來得快,有 些觀點認為,沉積柱的浮動係仰賴自身的孔隙水。這種機制可以充分解釋,為什麼挪威邊境的陸塊,世界各地也一樣,會因氣候的變化,同步導致崩移的現象。
Storegga 崩移曾為現在的英國帶來海嘯,但未有任何跡象顯示與氣候有關。那時甲烷流失並未到達災變量,沉積層移動約 2500 立方公里的體積,假設由崩移量中,平均有 1% 的水合物藉由孔隙水釋放出來,即有 0.8G ton 的含碳甲烷獲得釋放,即便所有的水合物都釋放到大氣中,對氣候的衝擊將比火山爆發略小一點 ( 在此以輻射平衡計算甲烷的影響 ) 。
實際上,事實已不言可喻, Storegga 崩移現象,在 8.2 千年的氣候異常如影隨形,但並未有任何跡象顯示它們之間有所關聯。 8.2 千年的氣候異常是長達一世紀酷冷時期,大致原因是淡水從 Aggasiz 冰湖釋放到北大西洋,同時甲烷濃度下降 75ppbv ,並非上升。
甲烷可以三種可能的形式脫離沉積層,即溶解、氣泡與水合物。甲烷溶化後在好氧深層海水裡,化學性質不穩定,但可以維持幾十年的光景 ( 比高流體環境短一些 ) ﹝ 資料來源: Valentine et al., 2001 ﹞,所以如果甲烷在海洋中被釋放處淺一些,就有很好的機會可以逃脫到大氣中。氣泡甲烷則很典型地,在溶解之前,只能上升幾百公尺。水合物則在水中載浮,就像一般的浮冰一樣,其將甲烷帶到大氣的效率,比氣泡為佳﹝資料來源: Brewer et al., 2002 ﹞。
海洋中大部分水合物的溶解過程相當漫長。需耗費數十年到幾世紀,才能暖化海平面下 1000 公尺 深的海水,且需要超過好幾百年使熱氣擴散到沉積層裡,也就是穩定區基地所在。北冰洋也許就是一個特例,由於水域較冷,導致穩定區較淺,而且位於高緯度,也使暖化比預期中更為強烈。
永凍土 -- 最近各位也許已在論文中讀過很多有關永凍土的資訊。永凍土被定義為終年結冰的土 ( 事實上,技術定義上是過去 2 年呈結冰狀態的土 ) ,有時靠近沉積層表面的區域會在夏天融化。在永凍土的文獻中,該區域稱為活躍區,而且據觀測顯示,它會隨著時間增加而擴大。﹝資料來源 : Sazonova et al., 2004 ﹞。地表土壞的融化,是高緯度北極地帶,之所以被預期會成為陸地對氣候的改變反應最劇烈區域的理由之一﹝ 資料來源: Bala et al., 2005 ﹞
另外一個原因是,高緯度氣溫的改變,比起全球變動平 均值更為劇烈,特別是在高北緯度。曾有一則有關北極陸地永凍土融化的趣聞,例如在費爾班克斯市 (Fairbanks) 附近傾斜的建築和「醉林」﹝資料來源: Pearce, 2005; Stockstad, 2004 ﹞,另外還有 更多阿拉斯加的油管是固定在永凍土上。
水合物有時是與永凍土的積存有關,但並非接近地表的永凍土,因水合物需要高壓環境。另一個決定因素是水合物在土壤中是否具有滲透性。有時凍結和流動的地下水,會在土中形成一個密封的冰層,因此造成下方孔隙間的壓力升高。有報告指出,水合物在一處永凍土的核心裡﹝資料來源: Dallimore and Collett, 1995 ﹞,係位於密封冰層的下方。亦有報告指出,湖泊突然被抽乾,會對地表層密封冰層,造成很明顯的破壞。地表層密封冰層的始祖,是在西伯利亞,一個非常大規模的複合冰層。﹝資料來源: Hubberten and Romanovskii, 2001 ﹞
侵蝕複合冰層最重要的方式是由側蝕旁蝕,經由熱喀斯特 (thermokarst) 侵蝕過程溶解永凍土﹝ 資料來源: Gavrilov et al., 2003 ﹞。冰層暴露於海洋暖化的水中。當冰塊融化,陸地崩塌,曝露更多的冰。西伯利亞北海岸已被侵蝕數千年之久,然而,侵蝕速率仍在增加當中。整個島嶼消失在歷史洪流中﹝資料來源 : Romankevich, 1984 ﹞。西伯利亞大陸棚的甲烷溶解濃度,比在大氣中的濃度,高出 25 倍之多,表示逸出的甲烷係由沿岸侵蝕進入大氣中﹝資料來源: Gornitz and Fung, 1994 ﹞。人類對永凍土內甲烷冰的總含量,所知有限,估計從 7.5 到 400G ton C( 本估計值由﹝ Gornitz and Fung, 1994 ﹞匯編 ) 。
未來 。最精采的災難電影模式,可能是在一段和甲烷存在週期相當的時間裡,釋放出大量足以改變大氣濃度的甲烷,這對甲烷濃度會形成增強效果。甲烷釋放的規模到何種程度堪稱為大,甲烷量必須加計因輻射驅力而倍增的一氧化碳,約相當於目前甲烷濃度的十倍威力。這才叫災難電影。或者,到 2050 年,最糟糕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模式,和想像得到的最好的」替代方案」,其輻射能量作用力的差別平均值,僅約每平方米 1 瓦 (1 W/m2) 。在這種情況下,甲烷產生的輻射驅力,將導致其無法維持在低於「危險」邊緣 2 度,而到達高出工業革命前的水平。在此我預估當今甲烷濃度約 6ppm 為 1 W/m2 。以 6ppm 的甲烷濃度而言,在現實世界中確實是大難臨頭。
圖貼不上來 請到此觀看http://www.suprememastertelevision.com/tw/bbs/board.php?bo_table=sos_tw&wr_id=11&goto_url=&sca=sos_1&url=&
]
大氣中一般含有約 3.5Gton C 甲烷,若在瞬間釋放 10Gton C ,將會突破之前的 6ppm 濃度。這種浩劫很可能比任何被提過的災難還要大。
海底崩移會釋放約十億噸,坑洞爆炸則略少。永凍土水合物正在溶解,但沒有人想到它們會突然爆炸。根據記載,在五千五百萬年前,沉積層發生所謂的古卅始新世交替時期最大暖流 (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 , ( 據宣稱 ) 釋放幾千 Gton C 甲烷到大氣及海洋中,使中深層的海水升溫攝氏 5 度。要推測在這麼久之前的發生速度實非易事,但最佳的推測是,那些甲烷的釋放期間係超過一千年之久,換言之,不是突發事件。﹝資料來源: Zachos et al., 2001; Schmidt and Shindell, 2003 ﹞
我們的未來還有另一個可能性,即甲烷會年復一年,慢慢地長時期散放到大氣中。甲烷不間斷地釋放,即決定大氣中甲烷的累積濃度。若來源倍增,濃度就會或多或少倍增。 ( 可能略多一些,因為實際上甲烷的周期增長 ) 。甲烷會氧化成二氧化碳,形成另一種可以累積千百萬年的溫室氣體,石化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亦然。由甲烷的慢性釋放模型經常可以看出,累積的二氧化碳,對暖化的貢獻與甲烷不分軒輊。
人為所產生的甲烷像種稻、石化燃料產業和畜牧,使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已經超過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目前甲烷狀態尚呈現穩定,但是相對於現階段的活動,其持穩原因則尚不明確。永凍土的甲烷水合物含量尚不明朗,但不需要太多的甲烷,例如 100 年釋放 60 Gton ,即可讓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再增加兩倍。沉積的泥煤,也許可以和永凍土水合物溶解產生的甲烷相比擬,當冰凍幾千萬年的泥煤解凍時,它仍舊含有能催化甲烷產生的甲烷氧化﹝資料來源: Rivkina et al., 2004 ﹞,便開始將泥煤轉變成二氧化碳和甲烷。那也就不難想像泥煤裡, 60 GtonC 經過 100 年後,會是什麼局面。在現存的濕地和沼澤地,甲烷的產生,受到雨量和氣溫的改變,產生的變化也很重要。已有預測顯示,海洋水合物在溶解,但速度很緩慢﹝資料來源: Harvey and Huang, 1995 ﹞。速度較明顯 的,似乎只有北極和墨西哥灣。 --->2008年補充 現在因為全球暖化海洋溫度上升 很多甲烷已經融化了
所以,最後的重點不是要策劃一場災難電影,而是在傳達潛在的危機,對該危機的正面回饋,是否能扭轉「危險」人類所致氣候改變的結果,只有一線之隔。這才是可怕之處。
我已上傳一份有關水合物及氣候改變的詳細資料,供同行審閱和刊物發表,請按此前往 。
未完待續
請大家看看我找到解決氣候變遷的方法
緊急求救-全球暖化
[ 本帖最後由 remembergod 於 2009-3-13 10:36 編輯 ]
馬上加入 提姆正妹報報FB粉絲團,讓你掌握每日精選正妹。
【若本人不想被報導,請 來信或 私訊,我們將儘速移除文章。】
▼ 提姆正妹報報Tiktok頻道正式上線囉!!
▼ 提姆正妹報報YouTube頻道正式上線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