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研究成果露曙光 人工矽視網膜 重建光明不是夢
2007/06/07 04:39 記者: 林志成卅台北報導
視障者有福了!交通大學昨天宣布,今年十二月將進行國內首例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人體試驗,讓後天失明者有機會重見光明,目前國內約有三、四萬名此類病患。第二代技術預計五年內商業化,但「代價」不低,一個人要三萬到五萬美元。
美國加州大學克魯茲分校電機系教授劉文泰是人工視網膜系統研究先驅,他是交大校友,十月起擔任交大「智慧型仿生裝置研究中心」主任。他把第二代人工視網膜技術帶回台灣,未來二年要進行五項人體實驗計畫。
目前台大、榮總、長庚等醫院都表明合作意願,每個人體試驗成本十五萬美元(約新台幣五百萬元),交大負責募款,參與民眾不用花錢;十二月,台灣、美國同時進行第二代人工矽視網膜晶片人體試驗,領先其他國家。交大校長吳重雨帶領博士班學生林俐如、楊文嘉及碩士班學生萬諶組成的研究團隊將與劉文泰的研究整合,直接切入第三代技術。
劉文泰表示,他的團隊研發人工視網膜系統可幫助因色素性視網膜炎或老年性黃斑病變失去視覺的病患,恢復部分視覺。台灣的色素性視網膜炎患者約六千人,老年性黃斑病變者兩萬多人,估計此技術可讓全台三萬多名、全球約一千兩百萬人有機會恢復視覺。
劉文泰指出,人工視網膜系統研究採用「視網膜外植入」方式,視障者戴上附有小型照相機的特殊眼鏡,擷取視覺訊息後,轉換成眼睛能接受的訊號,取代感光細胞功能,並在眼球內植入脈波產生晶片,透過脈波刺激神經,讓視障者看得見。
第一代人工視網膜系統成像效果為十六畫素,五年前在美國對五位盲人進行人體臨床實驗,術後他們可看到物體的具體影像,如字母及桌椅等;當時手術須要三位醫師花八個小時完成。
第二代植入系統改為電波方式傳輸,只要一名醫生、一小時就完成手術,成像效果六十四畫素。病人的眼球要植入脈波產生晶片,平常要帶附有小型照相機的眼鏡、腰間繫一小型電池系統,能看到黑白兩色。
未來研發的第三代人工視網膜系統只要眼球植入晶片,不用再帶附照相機的眼鏡及小型電池系統,更簡單、方便,運作所須電能靠太陽能產生,量產價格可望降至一萬美元以下。
中時電子報
馬上加入
提姆正妹報報FB粉絲團,讓你掌握每日精選正妹。
【若本人不想被報導,請
來信或
私訊,我們將儘速移除文章。】
▼
提姆正妹報報Tiktok頻道正式上線囉!!
▼
提姆正妹報報YouTube頻道正式上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