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身體健康就是幸福 地球健康保障身體健康
畜牧業的溫室氣體占51%以上
我們還有1056天的機會拯救地球
聯合國說台灣是第一批氣候難民 肉食是暖化主因
動物是朋友不是食物 請愛動物吃素 救地球救自己及心愛的人
愛我,就請吃素∼大腸的吶喊
◎口述卅王正一教授腸胃科醫師 整理卅游繡華
在臨床與研究上,我與「大腸」為伍的日子已經超過四十年,以後還要繼續糾纏下去,也許五十年、六十年。透過大腸內視鏡與相關的檢查,我對於大腸這個器官及它的功能運作也稍有瞭解,敬重而又非常愛護它,我們已成莫逆之交了。
大腸的長度大約一公尺,當我在做大腸鏡時,知道大腸真的是可長可短,非常有彈性,如果做人能像腸子一樣能屈能伸,那真是了不起。大腸裡邊的內容物東西,大家都熟悉,非常不討人喜歡,但是,能夠維持大腸暢通無阻卻是很重要的,每個人幾乎一天、二天就要去上洗手間做這個必須的動作,如果你沒有良好的排便習慣是會很麻煩的。飲食之後, 大腸就會快速反應,排空內容物以便容納新的廢棄的食後垃圾。
最近幾年,大腸癌發生率突飛猛進,五、六年來已快速竄升到發生率第二名,僅次於肝癌,每年發生案例多達一萬人, 非常恐怖,我覺得有責任替大腸說說話,讓每一個人,學會尊重自己體內這個了不起的器官,善待它,它也會因此給予人體最好的回饋,也就能避免大腸疾病的發生了。
所以,以下我將以大腸為第一人稱,帶著大家進入大腸的世界,也聽聽它的心聲。
少油少肉多運動,避免息肉癌化
「你們要多運動,我才會有力量蠕動。」大腸對身體的主人提出第一項重要建議:一定要多運動。「每天日行萬步」是一種很好的運動,每天以一分鐘一百步的速度,走一百分鐘。成為生活習慣。
我有一大串的「小兄弟」小腸,小腸有五、六公尺長,年輕有活力。而我的直徑寬約三至五公分,小腸比較細,直徑寬約一公分。我的小兄弟每天每天很認真地工作,會壓、磨、揉、搓、切,什麼功夫都會。食物從胃送下來以後,小腸就開始把它們由大變小,由小變細、弄碎,吸取其中的營養,包括蛋白質、醣類、脂肪,無機鹽、維他命等等,還有一些微量金屬。
我的小兄弟們有很多「衛星工廠」,就像便利商店有中央廚房、連鎖店,各有不同設備或功能,有的負責存放,有的負責代謝。當然它存放以後,什麼部位需要什麼營養、或什麼物質,全由它分配。
而我,大腸,只要身體吃進東西,立刻藉著胃反射,帶動我蠕動,我是很勤快的。所以主人很快有感覺要上廁所。這是帶動反射,我要負責「清空存貨」,好準備儲存新的「貨物」,負責存放小腸處理後的廢棄物,我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吸收水分。如果我沒有吸收水分的功能,一個人一天要拉出四、五千西西的水,每天就要補充很多水分才夠。
我有又厚又韌的腸壁,但是我也需要營養,我最害怕的是肉類脂肪,特別是「含高油脂的肉類」,因為這些食物到了小腸以後,哦!油頭粉面,小兄弟被迷住,動作變得慢吞吞地,吃得飽飽地完全不想動,像人剛吃飽不想做事一樣,也像人喝酒後東倒西歪,五、六公尺長的小兄弟都不動了,連帶著,我想動也動不了。
腸子不動是非常麻煩的事喔,因為我們兄弟雖然都不動,大腸的排水系統很好,指我吸收水份的功能很好,不會中斷,不會停止,我大腸裡的排泄物就變得越來越硬,液狀的貨物結果變成像石塊般硬,搬運好費力,我也可能無力搬動它了,這一來就會變成「便秘」了。
身長一公尺的我,身上也會有一個一個小倉庫,叫作「憩室」。有的憩室是先天的,有的是因為我壓力太大、緊張,為了消除緊張,腸壁就向外膨出造成憩室。
還有,如果存在我這兒的廢物變得很硬的時候,比較硬的廢物也會變大,相對於小兄弟小腸年輕力壯,沉穩如中老年人的我可沒有力氣把這些大石頭給搬出去,這些沒有搬走的石塊就成了很大的負擔,可能戳傷我腸壁的皮,而且小兄弟分解完食物糜送下來的廢物可能存有很多毒素、很多細菌,時間一久,我的皮就壞掉,失去我美麗的外表,也失去功能,好像雞皮疙瘩,一塊一塊的,這是所謂的「息肉」,這些疙瘩一個一個跑出來以後,有的時候會長大,會變成壞的癌細胞,所以我最不喜歡主人吃太油的東西。
多纖維、多喝水,蔬菜、水果最健康
我喜歡的是蔬菜、水果,含有很多水分、纖維,當然也喜歡主人多喝水。因為纖維跟水在一起,就會膨脹起來,當膨脹的體積夠大了,我就知道我要動作了,我要把廢物排空,然後我也會覺得很舒服。所以, 主人要了解,我這中老年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像大石頭般的糞便,我是排不動的,請無論如何要多喝水。
如果身體太少攝取纖維質、水分,我這兒的糞便太多太大,我搬不動、排不動之後,就形成醫生們說的「機械性腸阻塞」(Mechanicalileus),腸子前端可能會腫大起來,壓力也越來越大,我也會受不了,最後我會爆炸、腸子穿孔,對身體是很危險的。只要醫師警覺,就會立刻切掉我潰爛的部分,唉,那我真是無辜受罪啊!可是只要平時多吃蔬菜水果,我就會很健康。
我的營養是來自血管,我的腸壁周圍都有很豐富的血管,如果血管不暢通,我的外表就會受到傷害,就會出血,這就是所謂「缺血性結腸炎」(Ischemic colitis)。粘膜表面是很嬌嫩、脆弱,最容易因缺氧、缺血、出血。
二十多年來,臺灣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改變,西化的速食連鎖進駐,人們都愛吃油炸的食物。而且平時都很忙碌,就少運動,可能也沒有多喝水的習慣,所以這幾年來,聽到我們大腸罹患癌症的例子是越來越多。大腸癌的死亡率增加十倍,發生率增加到十多倍,二○○五年的數字顯示,大腸癌的發生率達到九千六百例,這已是接續在第一名肝癌之後,排名第二了,與九千九百例的肝癌相差不多了。而就在去年(二○○七),大腸癌的發生率已經突破一萬例。肝癌是第一個突破一萬例的癌症,大腸癌是第二個,而且案例還在持續增加中,這是非常恐怖的。「我不希望健康的我長癌細胞,因為長了癌細胞,我就痛苦了,我被害,要被開刀,我要變短了,這些都是我不樂見的。」
非必要,不亂服藥
我有的時候也會發炎,有種種原因可能引起發炎,特別是主人喜歡吃抗生素時,抗生素可能會讓我「拉肚子」,引起我「結腸發炎」,甚至害我的表皮爛掉、鼓脹起來,形成偽膜,這是很嚴重的。所以我也呼籲人類,非必要時不要隨便吃抗生素。
長期吃抗生素,就要小心有特別的細菌會跑出來,這些細菌就是偽膜性結腸炎發生的重要原因。已知大約百分之二至三的人身上有這些細菌,現在越來越多,尤其在長期療養院的住客可能多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醫院住院的病人也多到百分之三十,這是所謂的困難腸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這也是未來院內感染管制非常重要的課題。
「吃了壞東西,我受不了,就要很快排出去。」所以,主人腹瀉是因為食物中有毒素,需要儘快把毒素排掉;所以不必立刻吃「止瀉藥」來解決問題。例如偽膜性結腸炎,就是標準的梭菌引起的發炎,你給我吃抗痙攣、抗蠕動的藥,結果呢?就發生一個問題,這些壞東西跟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反而不好,所以有這種屬於刺激性的毒素、細菌存在時,最好是不要給我吃止瀉藥,毒素反而排不出去。
還有,或許主人會覺得奇怪,如果我發現裡邊有血,我也會想辦法很快地排出。雖然血本身是很寶貴的東西,可是我很愛護我的環境,我很環保, 我不要這裡血流成河,我不要,也不喜歡。
胰臟發炎,腸不動
還有一項我大腸最害怕的刺激──來自胰臟。胰臟發炎的時候,會分泌胰臟酵素,胰臟酵素會消化我、我會被溶解掉,我會被吃掉;如果我亂動,這酵素就會亂跑亂竄,影響就會很大,所以我懂得犧牲小我不影響大局,我要發揮防火牆的功能,把它隔開。
可是如果遇到「腹膜炎」這樣的大災難,我也沒辦法,我也分不清楚那裡是真正的病變,這時候我只能消極地罷工處理,整個腸子不蠕動,這是所謂的「麻痺性阻塞」,唯有這樣能保護大腸也保護整體。我不是不愛動,我絕對是盡責的。平時,我是很規律地在動,一分鐘動二次、三次。我一動就是整條按照次序地動,但是遇到外面情況不好的時候,我就不敢動。
牙籤的危險
很多人習慣用牙籤,但是小腸和大腸我們兩兄弟都很害怕牙籤。牙籤一不小心咬斷了,喀擦,結果牙籤掉到食道,沒問題;掉到胃,沒問題;掉到小腸呢?「那我的小兄弟會被這些尖尖的牙籤傷害,甚至被牙籤刺破。」所以我們最不歡迎主人用牙籤。
還有一些很硬的藥物也可能傷害到我。特別是止痛消炎藥(NSAID),品質差的消炎藥「崩解率」很差,意思是說不容易溶解也不容易吸收,從食道滾啊滾到大腸來,在滾的過程,藥的外表有一部分已經破掉,帶著很強的腐蝕性,NSAID的成分都是鹽酸,我的內皮被灼傷、潰爛。NSAID引起的腸壁的問題,是最近十年非常嚴重的事實,會引起出血,醫生用內視鏡檢查可以看的到藥就留在那位置上。
大腸歡迎益生菌(probiotics),但是益生菌一吃就是幾億個、幾十億個,甚至一百億個,數量太大,裡面是不是有藏著一些「壞菌」?很令我憂心:「一次吃進這麼多的菌,如果藏著『壞人』,那就很麻煩,會不會傷害到我?」所以,我還是希望有正常的飲食,有適量的纖維,有正常的活動,有足夠的水分,而且不吃油,不吃肉, 四個有,兩個不, 是保護我最好的方法。
※王教授的呼籲
各位讀者,聽完大腸的吶喊之後,回復到我腸胃科醫師的身分。我要呼籲大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的食物,少吃肉類,要多運動、多喝水。親愛的人類,您如果愛護自己的大腸,就請吃素吧。多吃素,絕對可以「腸」保健康。請每天至少有一餐,每一週至少有一整天吃素。
**********************************************************
我自己是素食者,我也勸人吃素,每個人吃素的原因不同,有人是懷著慈悲心吃素、有人是為了健康(如這一篇所說)、有人是為了環保、還有人是還願、還有人是因病......。基本上都是好的。
如果您讚成吃素有許多的好處,建議您不妨也吃素,不必為了舌頭的一點「好吃」的感覺,就非吃肉不可。考慮一下吧!
轉貼自AH HA's Blog
王正一教授簡介
轉貼自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2009.8.13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即將邁進第二十四年,十四日上午將發表新書《102個可能》,本書不僅記錄本院顧問暨董事問王正一教授從醫學生蛻變成大醫王的學習歷程,
更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是醫學生成為好醫師的起點,從中體驗「以病為師」的真義,可作為年輕醫師學習生涯中的最佳醫學教育典範。
王正一
教授是國內最具權威的腸胃科專家之一,一路走來在學醫、行醫的過程中備嘗酸甜苦辣,也作育良醫無數。他最得意的是曾獲得國家的最高榮譽「行政院傑出科技獎」;最難過的是他升上教授時,雙親已經無緣分享他的喜悅與成就。令人敬佩的是王教授的醫學生涯始終如一,秉持著「視病猶親」的態度對待病人,這也是他對習醫者最大的期待。
二年以來,王教授在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花蓮慈院院長石明煌的力邀下,以傳承醫學教育的角度,將自己在擔任住院醫師時期的臨床經驗,及其腸胃的專
業、醫療改革的理念等撰寫成文,並在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的「明師講堂」專欄中連載。如今集結成《102個可能》。
************************************************
從醫學生到成為一個醫德、醫術兼備的醫師,要走的路相當的長。從講師、副教授、到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教授,要花的時間相當的久。而不論是長或是久,期
間的努力都是一步一腳印。身兼醫師與教授兩種身分的王正一教授,同時也是國內最具權威的腸胃科專家,在數十年的醫療歲月中,一直兢兢業業的濟世救人、培育
良醫。這份福氣讓王教授很珍惜、很感恩。
談起王正一教授與慈濟的因緣,他說,要從1986年追隨證嚴上人籌備花蓮慈院啟業談起。當時花蓮慈院第一任院長杜詩綿是他的老師,而他是臺大醫院院長室擔任醫務秘書。當他得知花蓮慈院籌備遇到的困境,尤其是醫師難以尋覓,他便向現今的慈濟基金會副總行長林碧玉說:「我正好是醫務秘書可派遣、協調醫師排班,杜院長是我的老師,做學生的一定要全力支持老師。」
時光如梭歲月不饒人,轉眼間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已將邁向第二十四年,五年前王教授向台大醫院提出退休申請之前,便主動打電話並親自到花蓮慈院,表達想效尤楊思標教授退休後,每星期到花蓮慈院教學,並一償多年前曾對證嚴上人許下回到慈院服務的諾言,如今,五年來風雨無阻的來往慈院,謙卑的身影為學生穿梭於醫院長廊,專業用心於醫療傳承,是習醫者最佳的典範。
《102個可能》作為書名是有深意的,它是第一個故事的篇名,訴說著四十年前還是住院醫師的王正一教授,一位婦女因風濕性心臟病入院觀察,卻發生心房顫動導致腦血管
栓塞、冠狀動脈栓塞、以及肺動脈栓塞。一位病人身上發生三種栓塞,是國內前所未見的,當時判斷為典型的冠狀動脈栓塞症,是非常罕見的病例,全世界只有一百零一例案例,經過急救,這位婦女最後還是不幸往生。醫療團隊希望能透過病理解剖,找出引發三種栓塞的真正原因,經過解剖後,得知這位婦女其實只是常見的大動脈硬化。
王正一教授說,四十年過去了,這位婦女的病程還是經常出現在他的腦海中,在行醫路上時時提醒自己。一位淳樸的農村婦女,用生命紮紮實實的為他上了一堂課,成為生命中永遠難忘的「特殊病例經驗」;不是全世界的第102例的罕見病例報告,而是啟發他內心無限的第102個可能。
四、五十年的黃金歲月都在醫學領域中,不少彌足珍貴的往事,回想起來記憶猶新。從臺大醫院醫學生的實習醫生日子,住院醫師的「住院」生涯,以及主治醫師的獨當一面,每個階段都令他有著難忘的回憶。
王正一教授說,在實習醫生時期,只為了代別人一天班,竟創下一連七十二小時在開刀房的紀錄。他原以為七十二小時不眠,是他醫學生涯的極致,誰知1980年,打破自己的紀錄,在第三屆亞太內視鏡醫學會中創造96小時不眠不休的紀錄。他笑著說:「我希望能一直保有這個紀錄,不要有人打破。」所以至今,他仍秉持著「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理念,倡導年輕醫師的工作時數每週不要超過55小時。
他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代有很多特別的事蹟,由一條牙齦上的黑線(鉛線)想到lead colic、lead encephalopathy以及整個鉛中毒的臨床全貌(clinicalspectrum)。再由這位15歲病患的工作,發現鉛中毒原來是因電池工廠沒有很好的空調造成的職業病。二十多位工人,88%鉛中毒,職場環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職業醫學的發展史上,這個案例是一個重要警訊。
第二年住院醫師時,診斷出桃園病人的怪病。在閒聊中談及金魚的呼吸狀態,才掀開怪病原來只是甲醇中毒,人的貪心與酒慾造成幾十個人死亡。而因為急救病人,才有機會完成針對心室顫動,全國第一次的直流電擊的機會。
第三年住院醫師時,王教授一再思索如何減輕住院醫師的壓力及負擔,因而有了內科急救室的設置,這是現代加護病房之始。病人24小時有醫師及護士照顧,為了能充分發揮效果,訂了五天的限期,以120小時決戰定輸贏,也有強調時間寶貴的意思。
王正一教授說,在學醫、行醫的過程中,意外地與「C」結好因緣。從霍亂(Cholera)、胃照像機(Camera)到C型肝炎(HepatitisC),到大腸鏡(Colonoscopy)、到結腸炎(Colitis)及大腸癌(Colorectalcancer),又從臨床工程(Clinical engineering)到臨床倫理(Clinicalethics),最後到籌設兒童醫院(Children hospital),以及退休之日起,全力在教育醫師寫好病歷(Chartrecording),在電子病歷時代(Computerized medical record)。
他卻也從一連串的「C」的課題中體會,他說,C的特質是各有小小缺口的不圓滿,因此期許自己能成為連結C的開始及結尾的連接器 ,使醫事能圓圓滿滿。
他認為行醫歷程,最得意的事是獲得行政院傑出科技獎,是當時國家的最高榮譽;最難過的是升上教授時、雙親已經無緣分享喜悅與成就。
近年來,王正一教授致力醫學教育著重傳承,尤其是致力於醫學倫理的推動,在視病猶親的理念中,積極推展細緻問診,從病患個人到家屬史,致力於問診後,改革病歷撰寫模式,是全人醫學教育發遑的學者重要的一員。
王正一教授把近五十年來,他擔任住院醫師時期的臨床經驗,及他在腸胃病學的專業、醫療改革的理念等集結成《102個可能》,不僅記錄他從醫學生蛻變成大醫王的學習歷程,更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是醫學生成為好醫師的起點,從中體驗「以病為師」的真義,可作為年輕醫師學習生涯中的最佳醫學教育典範,這也是他對習醫者最大的期待。
新聞提供:花蓮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彭薇勻
******************************************************************
衛署:每7分鐘1人罹癌 大腸癌蟬聯首位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5日電)衛生署今天公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大約每7分鐘就有1人罹癌,大腸癌蟬聯發生人數首位,女性甲狀腺癌與乳癌、男性口腔癌及食道癌增加率最高。這項「9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96年有7萬5769名國人罹癌,平均每6分56秒就有1人診斷為癌症,人數比95年增加3.4%。。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說,就性別而言,男性發生癌症人數是女性的1.4倍;由於抽菸與嚼檳榔人口男多於女,男性食道癌及口腔癌的罹癌人數分別是女性的12.7及11.3倍,且罹癌人口多為中壯年。
就各癌人數而言,大腸癌1萬511人數最多,大約每50分鐘就有1人得到大腸癌,其次是肝癌、肺癌、女性乳癌、口腔癌,這5種癌症佔所有癌症發生人口的56%。
國健局癌症防治組長孔憲蘭說,交叉分析顯示,女性癌症發生率增加最多的是乳癌和甲狀腺癌,兩種癌症都和女性荷爾蒙有關,高油脂、高熱量的西化飲食影響女性荷蒙爾,提高罹癌風險。
另外,近10年來醫界認為台灣女性乳癌年輕化,罹癌年齡比歐美女性提早10年;不過,孔憲蘭說,從歷年癌症登記數據看來,女性乳癌的中位年齡是51歲,並沒有年輕化現象。
邱淑媞說,男性攝護腺癌也沒有年輕化,雖有醫界人士主張應擴大篩檢攝護腺癌腫瘤抗原;然而,攝護腺癌生長緩慢,從醫學文獻可知,死於其他疾病的老年男性在解剖後才發現攝護腺癌。
孔憲蘭表示,就長期趨勢觀察,飲食西化的趨勢下,大腸癌發生率恐將直線上升;肝癌發生率在B肝疫苗全面接種多年後開始下降;而口腔癌部分,即使所有紅唇族都不再嚼檳榔,過去累積的傷害仍會使口腔癌人數持續上升。990205
新聞來源:中央社(2010/02/05)
馬上加入
提姆正妹報報FB粉絲團,讓你掌握每日精選正妹。
【若本人不想被報導,請
來信或
私訊,我們將儘速移除文章。】
▼
提姆正妹報報Tiktok頻道正式上線囉!!
▼
提姆正妹報報YouTube頻道正式上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