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座電影《艋舺》促使萬華周邊旅遊人潮絡繹不絕。其實,在政府與民間的努力下,不僅是萬華,整個台北西區都因為創意和執行力,重新活了起來。
【文卅林奇伯】

台北,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城市,卻正悄然改變。多年來,不斷往東邊發展的商業與人潮,才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已經有「軸心翻轉」的態勢。包括萬華、大同在內的台北西區,一改過去暮氣沉沉的破舊老社區樣貌,在春節期間以一部台灣電影《艋舺》的賣座宣示大復活。

《艋舺》以台北西區最舊的「殼子」剝皮寮為場景,引進新的文化創意內容,賦予老社區天馬行空的故事。電影中,趙又廷、阮經天、鳳小岳等人在艋舺老巷弄中盡情奔放青春的模樣,讓西區抹上一股懷舊的夢幻色彩。

台北人這才驚覺,原來西區已經復活了!台灣城鄉再造學界稱這樣的現象是「東京Midtown」的台灣實踐版。西區的都市再造不再只是單純的硬體古蹟再造,還有故事行銷,商業活動也跟著活絡起來,人潮大批湧入,現在逛台北西區,已經成為最時尚的新玩法。

台北西區的復活正由四大景點領軍,從點到線,從線到面,把社區再造連成一氣。有古蹟、有小吃、有藝術、有運動,台北西區簡直變成全新的遊樂場。

景點1 西門紅樓不夜城

率先復活的是三級古蹟「西門紅樓」,但因為位於最熱鬧的西門町,它的快速轉型反而最容易被忽略。1999年台北市政府將紅樓戲院大幅整修,採委外經營方式,改為「電影博物館」,之後又轉型為「紅樓劇場」,但始終只是個空有外貌沒有內容的漂亮殼子。2007年底,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乾脆自己接手經營這個產權複雜的區塊,以公權力協調空間利用。

現在每個週末,從週五夜晚開始,紅樓幾乎像個不夜城。白天有創意市集,由年輕設計家進駐販賣手做商品;夜晚接力成為戶外酒吧,紅樓最內側冷清的十字樓,現在各式酒吧一字排開,廣場上滿是人潮,像極了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條街,但時尚與多元程度更勝一籌。

文化創意進駐下,根據台北市文化局預估,今年紅樓人潮將上看400萬人次,紅樓的店面也從乏人問津變得炙手可熱。

景點2 電影行銷艋舺剝皮寮

接著,是離西門町不遠的艋舺。原先此地因常有遊民漫遊,年輕人卻步,僅剩下龍山寺一地香火鼎盛。電影《艋舺》賣座後,拍攝主場景的剝皮寮老街引來年輕族群與白領家庭,和龍山寺的香客匯流,再由周遭的知名小吃店吸引人潮往外輻射,形成一股結合復古時尚與宗教信仰的新文化現象。

台北市副市長兼文化局長李永萍驕傲地說,萬華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工程在民國77年就已啟動,「但房子改得很漂亮和有沒有人潮,是兩件事,」現在電影行銷策略奏效,台北人終於有動力來重新認識老萬華的風貌。

景點3 前衛包圍當代藝術館

第三個台北西區復活景點是捷運中山站附近的台北當代藝術館。

這裡原為台北市舊市政府建築,2001年改為當代藝術館後,因展出較為前衛,人潮不如預期。

從2008年起,改走年輕創意路線,2009年一場強調互動與趣味性的「派樂地藝術聯展」,居然創下單展五萬多人次的人潮,其中年輕人就占了八成,終於樹立了台北當代藝術的地位。

現在,當代藝術館效應外溢,與捷運中山站的「南京西路18巷」成為裝置藝術展覽場,穿越南京西路後又有一整條咖啡館林立的時尚咖啡街;往捷運地下街走,連往雙連站的商店街,一側是各大出版社的特價書店,另一側是藝術家創業的文創藝術品專賣店,漫步其中,有一種被藝術包圍的雀躍感。

景點4 大稻埕碼頭夜騎

第四個復活推力點是大稻埕碼頭。這裡是台北縣市淡水河沿岸自行車道的中心點,往南可以騎到新店,往北可以到達淡水。自行車文化經過三年的風起雲湧,大稻埕碼頭也自然發展出「夜騎淡水河」的新玩法;為了避開午後的烈日,許多市民開始選擇在夜晚騎車看夜景,形成週末半夜兩點自行車川流不息的奇景!

熟識的台北西區正以新面貌復活,而且是在老傳統與新創意相互激盪下復活,新中有舊,舊裡帶新。遊台北西區不只是時尚活動,重要的是「重新發現台北」,那種心情是活在這片土地上,並且親自見證它復活的超感動!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

馬上加入提姆正妹報報FB粉絲團,讓你掌握每日精選正妹。

【若本人不想被報導,請來信私訊,我們將儘速移除文章。】

提姆正妹報報Tiktok頻道正式上線囉!!
@timliao.beauty 提姆正妹報報特派員親自示範 怎麼夾娃娃才會有幸福的感覺


提姆正妹報報YouTube頻道正式上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