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卅虹在天涯
在貝爾格勒的第一天下午參觀完畢,告別了我們的地陪Bojana,也到了晚餐時間。
晚餐Christian帶我們一行9人來到「共和廣場」(Trg Republike)東南的Skadarska區。Skadarska有「貝爾格勒的蒙馬特」之稱。據說20世紀初,此區是貝城文人雅士聚集的地區,有像巴黎蒙馬特區一樣的咖啡文化及藝文交流。21世紀的Skadarska,倒也和當今巴黎蒙馬特很像,文人墨客不再 (都搬到比較便宜的區去了),反而是擠滿觀光客的餐廳酒館一大堆。
主要的一條新月型,鋪滿石板的街道,也叫做Skadarska,算是貝爾格勒的美食街。我們去的「三帽餐廳」(Tri Sesira,據說原來是帽子專賣店)在Lonely Planet Western Balkans指南內也有介紹到,看起來滿高級的,顧客也不少,所幸餐點價錢不算太貴,主菜很少有超過10美金的。
塞爾維亞菜和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受土耳其的影響很大,烤肉類特別地多,而且很多在絞肉時還加了不少香料,味道比西歐的肉類菜餚重很多。而且每客份量很大,在諾維薩德 (Novi Sad)時我點了份綜合烤肉 (mixed grill),上菜後各種肉疊成一座小山,著實把我嚇到了,而且最後怎麼吃也吃不玩。這回我學乖了,只叫個塞式沙拉 (Salad Srpska)及白菜捲。
在塞爾維亞,也和土耳其一樣,特產一種透明,看起來像伏特加的烈酒sljivovica。sljivovica多是由梅子所製成,當然也有的是由桑椹或櫻桃釀成。酒精多在40%以上,我們在店家附送的一杯喝完後,還又多叫了一杯。飯還沒吃就已經有些醉醺醺地。
↑那夜照了這張有塞瑞爾字母 (Cyrillic alphabet)的礦泉水照片,這個廠牌的礦泉水在塞爾維亞算是最常見的。
第一天晚上這頓飯就吃了2、3個小時,加上白天先是由諾維薩德搭火車到貝爾格勒,下車後背著大行李轉車到船屋check-in,接下來又隨Bojana走了一大段路,整天下來非常地疲憊。原本想前往貝爾格勒有名的夜生活區看看,後來決定留到第二天晚上再去。
第二天在一整天的市區博物館及古教堂遊覽後,回到船屋。大夥在附近的另一艘「水上餐廳」用完晚餐後,我提議前往「矽谷」。Christian還有公事要處理,不克前往,年紀比較大的Grant、Trevor及Jennifer只想回船屋早點休息。剩下我和Steven、Saki、Emily及Joanna五個人決定前往一探貝城有名的「矽谷」。
「矽谷」(Silicon Valley)?是貝爾格勒的高科技園區嗎?我們有沒有毛病,為什麼要晚上去呢?這和貝城的夜生活有什麼干係呢?
其實,Silicon Valley的名稱和高科技無關,此區酷炫的夜店特別多,也因此看得到不少穿著入時的波霸美女。但一般人懷疑這些女人多是黑道老大的寵妾,為了討歡心多去做了豐胸隆乳。因矽膠正好是填胸主要材料,被一堆波霸美女圍繞,感覺就像走在矽(膠)谷裡一樣。所以貝城Silicon Valley的正確譯名,應該是「矽膠谷」,而非我們一般熟知的「矽谷」。真是個絕妙命名!
拿了我的Lonely Planet指南 (因我們沒有貝爾格勒地圖,只能帶著書中的地圖來參考),由我帶路,坐上公車回到市中心的「共和廣場」(Trg Republike)。一行五人興高采烈地前往「矽膠谷」探險。
↑在夜晚經過車水馬龍的「共和廣場」(Trg Republike)。通常搭公車到貝爾格勒各區都是在此轉車。
矽膠谷所在的街道叫Strahinjica Bana街,時髦夜店多半集中在這條街上。可是我們也真衰,在 Lonely Planet內的第276頁的地圖,Strahinjica Bana街正好被小方格遮住,看不到這條街的詳細位置。要問路,塞爾維亞人英文又不太好,雞同鴨講之餘害我們找了很久。Emily也因穿高跟鞋,走得腳痛,差點當場發飆。其實Strahinjica Bana根本就在Skadarska附近,我們昨夜其實已經在此區走過一回。
到了「矽膠谷」之後,感覺沒有想像中熱鬧。只看到幾家店,音樂雖放得很大聲,裡面並沒很多顧客。也許因這天是星期四,夜店比較沒周末時熱鬧;也可能到的時候才9點多,時候還早,大家還沒出門。倒是走在街上的女生,身材都還不錯就是了。
我們找到一家Lonely Planet裡有推介的,很有阿拉伯風味的「坎達哈」(Kandahar)。座椅區都做得像沙漠中的涼亭,軟軟的沙發還有天花板垂下的簾幕。放的是分不清血統,有些肚皮舞音樂,有些techno味道的舞曲。我們坐下,又點了幾瓶啤酒。連不喝酒的回教徒Saki,都有很特殊的「坎達哈咖啡」可點 (其實看起來,和超甜、超濃的土耳其咖啡沒什麼兩樣) 。
↑頗有中東風味的夜店「坎達哈」(Kandahar)。可是這個地名帶來的聯想,倒不是浪漫,而是戰爭帶來的淒苦。
坐在中東風味的軟沙發上,喝著巴爾幹半島土產的啤酒,看著矽膠美女熙來人攘。感覺也蠻愜意的。後來猛然想起「坎達哈」這其實是阿富汗第二大城的名字,2001年美國因911事件,為推翻塔利班,而密集轟炸阿富汗時,坎達哈也中了好次標。那年又看了一部描寫在塔利班暴政下,阿富汗女人悽慘生活的電影,正好也叫「坎達哈」,所以每每聽到「坎達哈」,總是想到戰禍。
「坎達哈」這名字,其實是很難和這樣新潮的夜店聯想在一起的。而很巧合地,貝爾格勒和坎達哈一樣,剛好也是個過去10年內曾被美軍轟炸過的城市;在貝爾格勒的坎達哈夜店啜飲啤酒,感受超酷夜生活,反而給人種很不真實的荒繆感。
飲完啤酒後,也不過才10點。但因明天一早要搭長途公車到下一個目的地,我們屁股還沒坐熱,就得打道回船屋了。因為是最後一夜了,一行人慢慢沿著沙瓦河及多瑙河走回去。一路上看到不少還沒開門的駁船夜總會。也許是因季節未到,現在才5月,這些水上夜總會大概要到6、7月才會開張。由沙瓦河西岸往另一邊看,還看得到燈光投射照耀的卡雷美丹碉堡 (Kalemegdan Citadel)及碉堡內特別顯著的「裸男」雕像。貝爾格勒,真是愈夜愈美麗,夏天再來,等多瑙河上的夜店都開張了,一定更加瘋狂有趣。
很難想像這城市,不久前才被北約密集轟炸過。 2006春的貝爾格勒,倒是一點「傷痕」也看不出來。貝城,似乎由戰爭的傷痕中復原得滿快的。
↑貝爾格勒夜街一景。
↑夜晚在沙瓦河岸散步,還看得到卡雷美丹碉堡 (Kalemegdan Citadel)的夜景。碉堡內因為「不雅」而只能面河的「裸男」雕像,在對岸反而看起來特別顯著。
(作者虹在天涯,獅子座男,到2008止,已經在這個Lonely Planet上當都會游牧族 (urban nomad)當了逾15年,住了超過10個城市。他最得意的時刻是在2007年5月,終於完成了童年的夢想──在40歲前達到旅遊國破100的心願。欲了解他更多的旅遊經歷:請上其個人網站:
http://travel.saricie.com/或其不定期更新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aricie-trav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