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沾上毒…身癮易除、心癮難戒

【聯合報╱柯俊銘卅公職臨床心理師】 2008.05.30 02:45 am

  

一旦沾上毒…要想全身而退,恐須長期奮戰,除了醫囑藥物,也得靠心理治療。
圖卅東方影像提供
在監所曾流傳這麼一個笑話,某立委在議場質詢時,要求法務官員報告毒品戒治成效如何。

官員呈現統計數據指出,回流比率已經逐年減少,僅近三分之二的人再犯。正當大家為此慶幸時,有其他立委好奇地問:「剩下的到哪兒去了?」只見官員從容地表示,他們早已蒙主寵召,不在人世了。

這笑話乍聽雖嫌誇張,卻也道出戒毒的困難。正如許多過來人所言:「身癮易除,心癮難戒」、「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終身想毒」,一旦沾染該惡習,要從這條不歸路全身而退,恐怕需長期,甚至是一輩子與「癮」奮戰才行。

美國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於去年4月發行刊物「藥物、大腦與行為—成癮科學」中指出,吸毒剛開始雖是個人自由意志下的選擇,但成癮後便是一種慢性且極易復發的腦病,並非只是單純缺乏道德感、意志力不足的問題。

透過先進的腦部造影技術,科學家發現濫用非法藥物會導致大腦局部結構與運作方式改變,衝動控制的降低,酬賞機制的異常,使得當事人即使知道這樣子做不好,卻仍強迫性使用,藉以降低戒斷造成的不舒服,陷入無法自拔中。

最可怕的是,毒品帶來的愉悅感覺會儲存在大腦神經迴路中,即使已經許久未接觸,但若遭遇與吸毒情境相關或類似的景物、聲音、味道、事件等,往往瞬間喚起埋藏已久的記憶,進而產生所謂的渴求現象,個人也因而又故態復萌。

雖說毒癮背後有其複雜的神經生化機轉,並非無法治療。目前醫囑藥物依功能不同,有的可解毒與緩解戒斷時的痛苦,有的能抵銷毒品增強作用。最近政府推行「減害計畫」,就是以美沙酮取代非法藥物,一方面止癮,一方面也能減少愛滋病、B或C型肝炎等疾病傳播。

心理治療的介入也不容忽視。臨床研究證實,透過「動機式晤談」能引發個案改變用藥的偏差行為,提高接受專業處遇的意願;而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軸的個別或團體諮商,則可矯正個案錯誤的用藥思維,學習辨識復發的高風險情境,並懂得如何因應與做好自我調適,去除對藥物的心理依賴。

話雖如此,上述治療效果仍要配合生活型態與環境重建,才能延續。穩定的工作、正當休閒、良好的家庭功能與人際關係等則是復發與否的關鍵。

面對新的開始,戒癮者除倚賴醫療的協助外,也需要社會的支持與關懷,唯有更多鼓勵與督促的力量,相信才能幫助他們早日走出迷幻森林,找回真正的自我。

【2008/05/30 聯合報】

馬上加入提姆正妹報報FB粉絲團,讓你掌握每日精選正妹。

【若本人不想被報導,請來信私訊,我們將儘速移除文章。】

提姆正妹報報Tiktok頻道正式上線囉!!
@timliao.beauty 提姆正妹報報特派員親自示範 怎麼夾娃娃才會有幸福的感覺


提姆正妹報報YouTube頻道正式上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