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膽汁鬱滯 不利胎兒
【聯合報╱李耀泰卅台南郭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
膽酸由肝臟細胞製造,主要用來代謝腸道脂肪,懷孕期肝內膽汁鬱滯,是指肝膽內運輸系統出了問題,使膽汁滯留,可能會對胎兒有危險。
懷孕中膽汁鬱滯發生率在美國為每500至1000個孕婦中有1位,在瑞典為4%,智利為6%,台灣發生率和美國差不多。
懷孕中膽汁滯留原因不明,可能與雌激素高、黃體素代謝異常、基因異常、用藥,如抗排斥藥物、C型肝炎等有關。主要症狀是全身性皮膚癢,以腳掌和手掌最早發生也最嚴重,漸漸擴大至上臂和小腿,最後至軀幹和臉。多發生在第三孕期(懷孕7至9個月),少數在第二孕期(4至6個月)後段。黃疸也是可能症狀,發生率約為10至75%。
檢驗發現結合性膽紅素增加,但血清中總膽酸濃度會上升10至100倍,血清肝指數,一般是在正常至中等度升高之間。
其他症狀包括失眠、疲倦、全身不適、食欲不振、上腹不適等,部分患者尚有暗色小便、脂肪性大便等,這些病狀皆缺乏特異性,對孕期母親沒有危險性。但由於母親對脂肪吸收不良,可能因維他命K缺乏致產後大出血。
孕婦膽汁鬱滯不利於胎兒,除了胎兒可能死亡,也包括胎兒窘迫和胎便,此時胎兒出生雖然存活,但呼吸困難,需氣管插管和呼吸器等治療。
根據研究報告,肝臟內膽汁鬱滯孕婦的早產機率有19至60%,死產發生率有1至2%,胎兒窘逼有22到33%,羊水中有胎便佔27%。造成胎兒死亡的原因尚不明,推估與胎兒血清中膽酸過多有關,動物試驗發現這些物質對胎兒有毒,可能導致胚胎死亡,出生後缺陷。
以胎兒監視器做之不加壓試驗正常時,通常認為胎兒在3天內大致安全,但孕婦膽汁鬱滯時,不加壓試驗無法確定胎兒的安全,需嚴密檢查,等胎兒肺臟成熟後,盡快生產。
治療包括母親的症狀治療、嚴密監視和提早生產。有藥物可降低胎兒膽酸,亦可以使肝細胞中的膽酸濃度降低,對胎兒十分安全,應使用至生產後才停止。
另一種較常用藥物為類固醇,認為可以壓抑胎兒雌激素的產生,因此可以治療孕婦肝臟內膽酸鬱滯。對嚴重脂肪性大便,在生產時需補充油溶性維他命K,以防止產後出血。
懷孕肝臟內膽汁鬱滯在生產後3周內症狀會消失,血液檢查亦回復正常,下一次懷孕再發生機率有45至70%,偶見口服避孕藥誘發相同症狀。
懷孕中肝臟內膽汁鬱滯雖然少見,但會增加死產機率,且無法預防死產,值得醫師重視。一旦診斷成立,除予藥物治療外,並需嚴密監視胎兒狀況,一旦胎兒肺臟成熟,便立即提早生產,避免不幸。
【2008/05/29 聯合報】
馬上加入
提姆正妹報報FB粉絲團,讓你掌握每日精選正妹。
【若本人不想被報導,請
來信或
私訊,我們將儘速移除文章。】
▼
提姆正妹報報Tiktok頻道正式上線囉!!
▼
提姆正妹報報YouTube頻道正式上線囉!!